小弟認為,曾子的地位不應低於孟子,只因孟子受當時當政者的推崇,又是周氏後裔,因此半吹半捧的,而犧牲掉曾子在儒學上的地位。

 

以下是小弟所持的看法

1:名列四書中的大學原為論語裡面禮記第四十二篇獨立出來的,而論語的彙整編排,比較可靠的歷史是子思及曾子門生所彙總(當時曾子已死),而子思雖為孔子的孫子,卻是師承曾参。

因此曾参的門生在編列有關孔子講學的內容而成的"論語",當然是大部分來自曾参口述,及曾参其他同門師兄弟的資料。所以合理懷疑所謂的四書之首"論語"中是否其中也多有包含了曾子思想。所以小弟認為與其說四書之首"論語"是"孔子思想",倒不如說是"孔曾思想"還來的貼切。

 

2:論語 "子曰: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曾子曰:「唯。」子出。門人問曰:「何謂也?」曾子曰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"。

後世多半譯為孔子問"曾参啊!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道理"

這部分難道沒有另一種解釋為:"曾参阿!我的道理只有你一人能貫徹之。曾子說"知道了",此話似乎也透露了接班,傳承衣缽的意思,而後也才有子思(孔子的孫子)拜入曾子門下為師的合理解釋。使我嚴重懷疑歷史上對於曾子的評價是否受到不平等待遇。

 

3:曾子既然師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,又著有"孝經"及"大學",力行孝道,三省其身,可說盡得孔子真傳,與禮記裡面的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互相呼應。

然而曾子性情沉靜,不屈從、不苟合,齊國欲聘之為卿,辭而不就。《韓詩外傳》說曾參五十歲時,「齊聘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晉迎以上卿,皆不應命。」因此合理懷疑若非曾子當初沒有仕官參政,而少了政治上的色彩,因此歷代對於主張平民百姓最基本倫理道德的曾子,被置於孟子政治上所主張的政治哲學,即仁愛,以及人生哲學,即性善 之後。

 

4:歷代對於曾子的印象評價以論語中的"子曰:参也魯"來詮釋曾子資質魯鈍。

但是以時空背景而言,春秋戰國時代字體為金文體(大篆)與甲骨文並存,說文解字中("說文解字"最早出現在東漢,除了儒家經典"爾雅"外,應屬於最接近春秋戰國時代的字典),魯的字義是:"鈍詞也",也就是 沉默無語的,遲鈍的。

《爾雅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詞典,它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。有的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,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

《說文解字》簡稱《說文》,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

如果以說文解字中的另一個字義來詮釋曾子,那是不是就能解釋為曾子的個性較沉默寡言,或是謹言慎行呢?

而後世不依最接近該朝代的字典來詮釋,也許斷章取義,也許評論者該朝代的字義已經簡略掉魯的另一個字義,要給曾子冠上遲鈍的個性。

但倘若如此,又何以孔門弟子中只有曾子得到真傳,同門師兄弟中何以拜在曾子門下最多人?

 

5: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,自中唐的韓愈著《原道》,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「道統」的人物開始,出現了一個孟子的「升格運動」,因此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。這更是狗屁不通的道理,除非韓愈真的領悟透徹了儒家精神,否則有何立場去評論誰是唯一繼承了孔子的「道統」。

孟子師承子思(即孔子之孫),子思師承曾参。要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(即子思之父)比孔子早死,表示子思與孔子是在同個年代相遇的,但為何不是孔子親自嫡傳,而是拜曾参為師呢?唯一合理的解釋,若不是曾参得到孔子之真傳及授權,孔門弟子當代尚多,又何獨由曾子教導子思呢?

 

以上是小弟在彙整族譜溯源時,對於宗聖公之資料多方比對而得來的愚見,並非抨擊其他儒學聖賢,而是縱觀歷史上對比 孔子 曾子 子思 孟子 顏子的評價,對於宗聖公的歷史定位竟不及孟子感到委屈,也許...就連孔夫子的孫子 述聖公子思(主導論語編製者)也都委屈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曾氏聯榮公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